大年初三,
上了学校的内部网页去查阅这学期的学术分数。
眼前让我一亮的,
不是像平常优越的成绩,
而是一个“肥佬”咗的分数。
心想:
“怎么搞得啊?!
大年初三来个酱辣的给我玩?!”
过后,
给自己冷静下来后才对整件事情加以分析。
得到的结论是:
东方和西方的教育文化存有巨大的差异。
而我则以西方的方式来完成我的论文,
结果换来的是激烈的否决(在我的论文画个大 X )。
详细如下:
这回我的论文标题为
“请建议一些有效的策略来吸引和留住在中国的华人专才。”
实话,
我对这论文蛮有信心的。
毕竟我对华人的文化有深入的研究,
加上本身在浓厚的历史文化中长大,
想拿个HD简直是易如反掌。
虽然如此,
我也不敢怠慢。
翻阅了很多学术界的论文,
其中一章由香港的博士毕业论文(2008年)提及:
“很多的学术界论文一直都是以公司的角度或者是经理的角度判断某策略的成功性。
然而他们却鲜少以员工(华人专才)的角度去想。"
的确,
我读了许多论文也发觉到这些论文并为提及到员工对某策略的感受。
这应归咎与大多数的大学论文都是由西方的教授来撰写。
由于他们对华人的文化有极少的认知,
所以它们一直以来仍然还在摸索最好的策略。
所以我只能利用那我对这文化的认知,
在有限的论文中寻找有关华人员工的心理。
所以我的论文的大方向(main direction)是以华人的心理出发。
由于所建议的策略都是日常生活中必须经常来应付这些心理,
所以大多数都是看起来比较
务实,平常,
而不像魔术般的策略性(strategic),
或者课本上所写的策略。
所以东方的老师会觉得这跟外界无乱写一遍的没分别,
加上我所写的并非主流的论语(西方学术界的论文为主流),
让他们觉得我毫无他们眼中的专业感。
相反地,
西方的老师会同样的注重每一个细节。
加上他们很注重突发性或者是创意性的论点。
所以我相信我的大方向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意识到这一点时,
我赶快给远在Perth的Unit Coordinator寄了一个电邮,
要求重改。
虽然心中坚信自己是对的,
但一切都须等待科目总监调查后才揭晓。
希望下周会是个好消息。